Media Coverage
Academic Year 2022/2023
文匯報, 31 May 2023
教資會推「全人發展基金」 立德樹人 豐富學習體驗 為青年發展注入動能
政府早前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及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於2022-25三年期定出四大策略方向,當中包括「全人發展」。為引領大學實踐此策略方向,並配合本地及全球近期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資會在這三年期撥款港幣3,000萬元設立「全人發展基金」,支持八所大學舉辦豐富學生課外學習體驗的項目。「全人發展基金」的四個主要範疇包括:(一)透過服務學習培養同情心及同理心兼備的領導才幹;(二)培養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公民意識; (三)推廣正向教育及心理健康;(四)激發求知慾、創意及終身自我提升的動力。目前,各大學正利用基金撥款,積極推展67個項目。當中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協理副校長(本科課程)張國威、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署理學務長周敬流及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生發展處處長黃志添接受本報採訪時均表示,歡迎教資會設立「全人發展基金」,為大學提供額外資源,有助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終身學習精神的明日領袖。
Discover HKBU, 26 Jul 2023
The Chinese Lyrics Course Graduation Concert returns to the stage!
After a hiatus due to the pandemic, students took to the stage again in the “Chow Yiu Fai Chinese Lyrics Course Graduation Concert 2022/23” held on 24 and 25 Jun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Young Post), 5 Jun 2023
Sustaining takeaway: student-led start-up gives Hong Kong an eco-friendly rental service for reusable containers
Re3 provides meal boxes that people can borrow when ordering takeaway and return later to any participating restaurant. Green groups say making this a city-wide service is crucial as government prepares to implement a ban on single-use tableware in an effort to tackle plastic waste problem
廣州日報, 29 Jun 2023
香港用AI幫助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持續學習並降低學習成本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調查報告指出,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人數持續增加。在2021 2022學年便有接近六萬名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就讀於香港公營中小學。有見及此,相關科技研究院合作,研發全港首個專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童而設的智慧綜合治療學習系統應用程式,透過運用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度身訂造的課程,以及課程主任為家長提供網上視像支援,在家中為學童提供訓練,令特殊教育需要學童能持續學習並降低學習成本。
星島頭條, 27 Jun 2023
AI系統 度身助特教生行為治療
人工智能(AI)大行其道,在教學上的應用漸見廣泛,有機構舉辦註冊特教導師計畫,培訓約百名準教師、特教生家長等,運用AI系統為特教生提供專業行為治療,包括生成個人化的訓練內容及計畫,有望減省成本及治療費用。有學者指,準教師可運用AI輔助教學,制定更新穎及針對性的訓練內容,累積支援特教生的實戰經驗。
on.cc東網, 27 Jun 2023
糖妹為AI獻聲採樣錄足8個鐘 孖林曉峰9月開騷
藝人糖妹今日(27日)以大使身份出席人工智能註冊特教導師培訓計劃,她指日常生活上有接觸AI(人工智能),近期更有做跟AI相關的工作:「要將我把聲採樣,都係幾崩潰嘅一件事,用我花8個鐘錄咗1千句粵語做採樣,原來想成就自己嘅AI唔容易,網上AI唱歌取你聲音語氣同個樣係OK,但如果你要做到係真人同你講嘢,要有感情,原來要錄咁多句,係幾特別經驗,我有做配音、主持,但未試過咁長時間喺studio硬食1000句,原來喺呢個時代依家需要付出人力,唔係咁簡單。」工作方面,糖妹透露會香港內地兩邊走,9月與林曉峰在內地有音樂會,問到何時在港開騷?她坦言:「未會,因為今年未派夠歌,我剛適應來回兩邊走工作模式,所以出歌係慢咗。」
明声报, 23 Jun 2023
周耀辉作词班 李慧诗谱写无常中曙光
歌词可蕴藏不同人的故事。填词人周耀辉于浸大办歌词创作班12年,他称尽可能提醒学生诚恳创作,班上同学若可从写词学会做人便足矣。「牛下女车神」李慧诗是今届学生之一,她以歌词记录同学的无常人生,盼以词反映同学以至自己的故事,称人生必然会遇上不幸,但也有福分和侥幸。
Ming Pao Vancouver, 23 Jun 2023
AI尹光成熱話 周耀輝:提醒人類勿懶惰
AI(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持續掀討論。填詞人周耀輝自2011年起在浸大教歌詞創作班,課上常提學生「勿變成AI」,深信流行音樂必定要有人性的投入,「歌詞所承載的美學、價值觀念,一定是我自己覺得可以交出來給這個世界的」。
近日有人上載「AI尹光」演繹歌手姜濤及林家謙等的流行曲,以合成聲線模仿尹光獨特唱腔,有網民稱可亂真。周耀輝說,AI提醒他人類不能懶惰,「人家(AI)咁快、咁叻,已拿了很多前人的東西,我們更加要做一些新事情,以及是誠誠實實地寫下來的,不是機械」。
Ming Pao Vancouver, 23 Jun 2023
周耀輝作詞班 李慧詩譜寫無常中曙光
歌詞可蘊藏不同人的故事。填詞人周耀輝於浸大辦歌詞創作班12年,他稱盡可能提醒學生誠懇創作,班上同學若可從寫詞學會做人便足矣。「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是今屆學生之一,她以歌詞記錄同學的無常人生,盼以詞反映同學以至自己的故事,稱人生必然會遇上不幸,但也有福分和僥倖。
TOPick, 23 Jun 2023
【歌詞創作】浸大歌詞班譜寫家的故事 「AI尹光」盛行周耀輝稱流行音樂非商品
近日「AI尹光」在社會掀起討論。著名作詞人周耀輝回應指流行音樂非商品,需誠懇、「有血肉」,並帶領浸大歌詞創作班36名學生,各自按真實故事,填詞寫出「36個家的故事」,連結社區;有同學將在囚人士經歷寫入歌詞,亦有同學訪問中學教師,將其流產經歷化作歌詞,見證女性強大堅韌的力量。明日將舉行疫後首個畢業作品實體演出。
am730, 23 Jun 2023
與單親家庭訪談 以無常無家為題填詞 李慧詩憑歌寄意 談不幸萬幸僥倖
生活上總有不如意的事,比起一味抱怨,有人努力擁抱所擁有,這些積極態度生活的人讓「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上了一課。李慧詩
修讀浸大一課程中,與一名化名「表哥」訪談,得悉對方在單親家庭長大,擬中學畢業後,賺錢養家盼父親可享福,惜畢業前父親已被癌魔帶走。對「表哥」將自身經歷以平淡心情與自己分享,李慧詩頗有感觸,將故事填寫了名為《倖》一歌詞,寫出生命的不幸、萬幸和僥倖。歌曲會在周六日的演唱暨分享會上演唱。
李慧詩之前入讀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學士課程,報讀了中文歌詞創作課程,與其他逾30名歌詞創作班同學在過去數月,各自走訪多個家庭,以「無常」和「無家」為創作起點,藉歌詞述說家的故事。當中包括露宿者、獨居長者、流產母親、劏房住客、單親家庭、同志家庭等。
晴報, 23 Jun 2023
以「家」為題創作 盼同學真誠面對自己 周耀輝浸大填詞班 學生李慧詩悟出生命意義
一首好歌除了動聽,也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著名填詞人周耀輝在浸大開設填詞班多年,今年第12屆的36位學生以《無常家+》為題創作,其中最近退役的「香港女車神」李慧詩從同學身上體會到,活着不只幸運,更可能是「僥倖」;另有同學記述一段貨車為家的少年故事,以至是流產母親走出陰影的堅毅。
香港經濟日報, 23 Jun 2023
流行曲有血肉非商品 「AI尹光」難替代
近日「AI尹光」在社會掀起討論。著名作詞人周耀輝回應指流行音樂非商品,需誠懇、「有血肉」,並帶領浸大歌詞創作班36名學生,各自按真實故事,填詞寫出「36個家的故事」,連結社區;有同學將在囚人士經歷寫入歌詞,亦有同學訪問中學教師,將其流產經歷化作歌詞,見證女性強大堅韌的力量。明日將舉行疫後首個畢業作品實體演出。
香港經濟日報, 23 Jun 2023
李慧詩學填詞 「無家」心聲慰心靈
單車世界冠軍李慧詩早前完成浸大創意及專業寫作文學士課程,在學期間慕名報讀填詞人周耀輝開辦的歌詞創作班,根據真實的無父無母男生經歷,創作《僥倖》一曲的歌詞,明白到「活着是一件僥倖的事」。李慧詩自言家庭背景複雜,為受訓更需長居宿舍,對「無家」感受極深。回顧2019年社會事件、疫情,她亦盼以音樂治癒人心,未來繼續寫歌、錄歌。
李慧詩表示,從小已經喜愛寫歌詞,盼在歌詞創作班學到想學的知識,形容報班「存在私心」,希望向周耀輝學習不同創作,冀擺脫外界對她既有印象的「正能量身份」,透過音樂的天馬行空,不止創作勇敢面對生命、一般情歌等類型的歌曲,而是創作蘊含更多情感元素的歌曲。
明報, 23 Jun 2023
AI尹光成熱話 周耀輝:提醒人類勿懶惰
AI(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持續掀討論。填詞人周耀輝自2011 年起在浸大教歌詞創作班,課上常提學生「勿變成 AI」,深信流行音樂必定要有人性的投入,「歌詞所承載的美學、價值觀念,一定是我自己覺得可以交出來給這個世界的」。
近日有人上載「AI 尹光」演繹歌手姜濤及林家謙等的流行曲,以合成聲線模仿尹光獨特唱腔,有網民稱可亂真。周耀輝說, AI 提醒他人類不能懶惰,「人家(AI)咁快、咁叻,已拿了很多前人的東西,我們更加要做一些新事情,以及是誠誠實實地寫下來的,不是機械」。
明報, 23 Jun 2023
悲劇裏 容我自嘲一句 死不去 周耀輝作詞班 李慧詩譜寫無常中曙光
【明報專訊】歌詞可蘊藏不同人的故事。填詞人周耀輝於浸大辦歌詞創作班12年,他稱盡可能提醒學生誠懇創作,班上同學若可從寫詞學會做人便足矣。「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是今屆學生之一,她以歌詞記錄同學的無常人生,盼以詞反映同學以至自己的故事,稱人生必然會遇上不幸,但也有福分和僥倖。
「悲劇裏容我自嘲一句/死不去/生死有命仍畏懼/天意弄人而我慶幸」,李慧詩在浸大歌詞班寫下原創粵語歌《倖》的歌詞,講述化名為「表哥」的大學同學小時經歷父母離異,與父相依為命,清貧的他常捱餓,甚至覺得會餓死。她又難忘表哥分享,長大後當兼職首獲薪水,拿錢回家跟爸爸說可養他了。
星島日報, 23 Jun 2023
李慧詩作詞反思人生苦樂 浸大歌詞班畢業作品人情味濃
「塵世間所有人,純粹各有各福份」,曾兩奪奧運獎牌的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在浸會大學修讀著名作詞人周耀輝開辦的「歌詞創作班」,創作歌詞表達同學喪父後,歷盡不幸、萬幸和僥倖的心路歷程,她坦言創作時亦反思多年的運動員生涯,漂泊流離的生活,令她對家的概念模糊。周耀輝稱,學生在課堂上以真誠打破隔閡,樂見他們的畢業作品充滿人情味,「做人和創作也應如此。」
Discover HKBU, 30 May 2023
Illustrating the stories of our community
In a recent exhibition “Shifts Illustrated”, HKBU students of the course Experimental Illustration used their creative talent and illustration skills to tell the stories of these unsung heroes. Presented by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AVA), the exhibition was hel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cial enterprise Hong Kong Shifts, and was supported by the Centre for Innovative Service-Learning at the University.
晴報, 19 May 2023
鼓勵走出社區 建立對基層同理心 「飛天豬」領學生勾畫藍領故事
本港經歷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人際關係多了隔閡。本學年出任浸大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的本地著名插畫家「飛天豬」黃詠珊(Pat),早前與本地一個關注基層工人的平台「Hong Kong Shifts」合作,鼓勵學生從畫室走到社區,以畫作去演譯8名藍領的故事,冀學生藉此建立對社會的同理心。有參與的學生表示,計劃改變了其既有觀念,望港人能更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Discover HKBU, 22 Feb 2023
從「所有遺失/找回的東西」尋回希望
由人文及創作系周耀輝教授任教的「中文歌詞創作課程」(HUMN 3025)向來深受歡迎,吸引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報讀。在2021-2022學年,歌詞班聯同由音樂學院特邀講師陳浩然先生執教的作曲課程(MUSI2068),合辦了歌曲製作及分享計劃「所有遺失/找回的東西」。這計劃是兩個課程首度合作,獲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和田家炳基金會支持。
Ming Pao Weekly, 1 Nov 2022
【大學歌詞班╳作曲班】周耀輝及Edward Chan兩班首次合作 大學生譜原創曲詞 記錄我城的工藝與人情故事
填詞是學問,第一步該如何開始?浸大的中文歌詞創作課程相信是不少年輕人初嘗歌詞創作的起點,由詞人周耀輝任教。今屆歌詞班首次與Edward Chan執教的作曲班合作,舉行歌曲製作及分享計劃,由音樂系作曲班寫歌,歌詞班填詞。
HKBU, 9 Sep 2022
Academic Year 2021/2022
明報升學網, 5 May 2022
第五波疫情嚴峻 教資會撥款助八大 加強學生支援
新冠疫情肆虐,本地大學被迫數度暫停面授課堂,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校園生活,亦對其身心健康,以至其他方面發展帶來影響。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過去兩年投放逾兩億元予八所本地政府資助大學,推出一系列學生支援計劃,同時發展虛擬教學。面對仍然嚴峻的第五波疫情,教資會最近再額外注資5,000萬元,助各院校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支援。
明報, 1 May 2022
估餐飽:7年前雜莓罐頭仲食得? 為神期食物找個好歸宿
現時店裏售賣的食物過期3個月就會下架,但個別食物果仁、肉乾一到期就馬上下架,因為容易有油膉味,「但也不代表安全有問題,純粹是play safe的做法,有膉味也不代表會有細菌」。每年浸會大學會從店裏抽樣化驗,看食物會否含有不可安全食用水平的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等,檢驗過蛋糕、餅乾、果醬,全都符合安全標準。浸大曾與地球之友合作,驗測一罐過了最佳食用日期7年的雜莓罐頭,結果亦符合安全標準,總含菌量更達食安中心定下的最佳「滿意」級別。
HKBU, 27 Apr 2022
Express yourself: Sharing the healing power of art
Many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the soothing nature of art, and HKBU’s Dr Joshua Nan is exploring how art therapy can improve people’s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alleviate depression.
Ming Pao, 27 Apr 2022
監製Edward Chan MIRROR背後的男人 憑直覺打造hit歌
這一兩年他在浸大音樂系出任兼職講師,培訓新一代音樂人。他說,很喜歡學校的氣氛,有時下課後會特意留下來與學生吃吃飯,聊創作,聊音樂,聊聊這一代面對的困難。意外地,他更會與學生在Instagram上互相追蹤,最近還一起討論韓國天團BIGBANG回歸一事。
HKBU, 25 Feb 2022
Service-Learning course improves technology use among older people
To help make new technologies more accessible, a group of HKBU students conducted a project as part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rvice-learning course, and they interviewed older people about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when using smartphones and mobile apps.
AM730, 10 Feb 2022
跨文化協作是重要的「未來技能」
近來劇集《IT狗》大熱,在討論主角熱血的故事的同時,劇集同時亦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未來我們與科技怎樣共存。常常有人說科技的進步令許多工種逐漸消失,尤其一些重複、沉悶的工作已經慢慢地被機器所取代。若果問有甚麼工作是起碼未來50年是難以被取替,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能力,就是最難被取代的。
早前我就有幸受香港浸會大學TriAngle 邀請分享對於未來工作技能的想法。當中我就發現不論是OECD、世界經濟論壇以至其他機構,在分析未來技能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協作能力」的重要性。而這個協作能力,並不單單在於與自己認識的朋友合作,跨文化的管理和協作能力亦是重要的一環。
Academic Year 2020/2021
HKBU, 19 Oct 2021
HKBU students take part in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in France
Fifteen students from the French stream of the European Studies programme off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ho are currently studying in France for one year, participated in HKBU’s first-ever overseas service-learning activity in July and August 2021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entre for Innovative Service-Learning.
HK01, 12 July 2021
口述歷史留住珍貴文化遺產
走進華富邨,你或會不知不覺地忘了方向。這條建於1967年的公共屋邨,由18座住宅大樓組成,内裏有圖書館、商店、餐室等,至2016年時的居住人口約為27,000 人。許多草根家庭以華富為家,一住數十年。現今73歲的林玲玲婆婆,跟很多老居民一樣,見證了這個社區的文化、風俗和人物隨着時代而變化。 然而,政府 2014 年的一項宣布,決定了華富邨未來的命運。屋邨將於不久的將來逐步重建,居民亦因此不得不搬遷離去。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HK01, 12 July 2021
華富邨重建|老邨民憶述上樓如中六合彩 浸大生助記錄歷史
擁有50多年歷史的華富邨即將於2027年進行重建,邨民在區內半世紀的生活痕跡或遭抹去。一群浸會大學學生透過Zoom或親身訪問,協助華富邨長者記錄人生,將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下來,製成小冊子或多媒體作品,送贈受訪長者。有受訪的長者表示,自己在80年代來到香港,體驗過當時生活的辛勞及不易,但到了華富邨就過上安逸的生活,如同中了六合彩。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Takungpao,12 July 2021
长者口述历史 浸大生记录社区文化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叶心弦报道:为及时记录和保存社区的历史文化,一批香港浸会大学学生访问了居住在香港仔华富邨的长者,进行口述历史计划。这些学生参加的是浸大历史系及语文中心合办跨学科通识教育“服务学习领域总结课程”,负责该课程的郭锦洲教授表示,今次的课程旨在能于华富邨重建之前,记录该邨更多长者鲜为人知的故事。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Engadget, 17 April 2021
寶刀不老 長幼電競比賽同樣精彩
手機遊戲入門門檻低,而且種類繁多,只要手上拿著一台智慧型手機就可以玩到,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遊戲。香港浸會大學更聯同萬鈞匯知中學,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長者地區服務中心,讓老、青、少三代人不但是一起玩手遊,而且是互相競賽,體驗時下最火熱電競比賽。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HKEPC, 20 April 2021
老人家打機一樣可以好勁 《荒野亂鬥》長幼電競PK賽
隨著智能手機使用的普及,不少銀髮族隨了掌握一般的日常使用,但說到玩遊戲的話頂多就是在 Pokemon Go 捉捉精靈或是在神來也打打麻將,大多是毋需太多實時操作的簡單遊戲,但卻較少機會接觸時下年輕人經常遊玩的競賽類遊戲。但其實電競遊戲絕非年輕人的專利,香港浸會大學便與萬鈞匯知中學及基督教靈實協會合作舉辦長幼電競比賽,讓年輕一代去嘗試帶領長者進入電子競技的世界。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HeaHa Media, 9 April 2021
【支持長者電競】寶刀未老 - 長幼電競賽 直播進行中
由香港浸會大學、萬鈞匯知中學、基督教靈實協會 靈實長者地區服務合辦,老友記以《Brawl Star》挑戰中學及大學同學非常刺激,而家已經鬥到難分難解!雖然因防疫關係長者及同學未能面對面交流,但亦透過Zoom及Youtube直播互相切磋,記得Click入連結支持長者隊伍!。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Apple Daily, 8 April 2021
銀髮族打電競connect中學生 突破代溝與兒孫開托共同話題
電競運動日漸普及,但原來並非年輕人專利。本港有一班長者不但參加電競比賽,當中更有長者打機打到出電競攻略,背後功臣是一班15、16歲的學生,他們以自己擅長的電競經驗與這班年過65歲長者「we connect」。過程中兩代人擦出不少火花,互有得着。學生們從這班祖父母級的電競玩家學曉人生道理;而有長者玩家就笑言,現在更能體諒孫兒為何打機致廢寢忘餐,因為「(真係)停唔到手」。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Singtao, 8 April 2021
學生教長者「打機」 拉近兩代距離
從電競中尋找樂趣,並非年輕人的專利。萬鈞匯知中學聯同浸會大學學生「開班」,組成五支電競隊,向長者傳授「打機」秘笈。有參與長者改變打機就是「廢青」的觀念,更與兒子和媳婦打開共同話題;參與中學生則在過程中,與長者互相了解,拉近兩代人距離。匯知中學安排二十名學生聯同浸大學生,為來自基督教靈實協會的十六名長者提供電競「特訓」,以遊戲《荒戰亂鬥》為媒介,熟悉技巧後,安排各組線上「對撼」。電競隊內的「銀髮」成員、年逾七十歲的鄭賽珠笑言,自己左右手協調「都幾困難」,但在「網課」聽學生教導技巧後,「飯也不吃,快快按照方法打機,果然稍有進展。」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Mingpao, 8 April 2021
中學辦長者電競賽 學生教備戰
電競對賽一開始,66歲嘅彭翼寰不發一言緊盯熒幕,左手控制平板電腦熒幕嘅搖桿,右手連番發動攻勢,對戰時佢緊張到雙臂肌肉繃緊,可惜最終輸畀年過七十嘅鄭賽珠,鄭賽珠一獲勝就同中學生隊友拍掌叫好。萬鈞匯知中學將舉辦長者電競大賽,該校學生連月教長者打電競備戰,有參賽長者話,活動令佢進入年輕人世界,了解佢哋想法,呼籲社會唔好草率標籤年輕一代「廢青」。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HK01, 8 April 2021
疫下催生線上交流 長者孖中學生打電競 解悶兼破世代隔膜
「長者」跟「電競」聽起來是兩個世界,但當美國天后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都會「攻擊別人的村莊」,世上還有什麼不可能?萬鈞匯知中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靈實長者地區服務於疫情期間,合作推出長者電競培訓班,又以「學生加長者」組合舉行比賽一決高下,希望達至「社交有距離、關心零距離」。有參與學生坦言,透過幫助長者間接令自己學懂待人處事及面對困難的方法;有長者則在過程中,更了解到新一代的生活困境,一改「打機即廢青」的刻板印象。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On.cc, 18 April 2021
我有正能量:「耆」逢敵手 增與年輕人交流
香港浸會大學、萬鈞匯知中學及基督教靈實協會早前合作舉辦「寶刀未老—長幼電競賽」,活動由去年12月展開,並在4月9日舉辦決賽,總共約70名中學生、大學生及長者參與。「我哋呢代人,好似永遠同遊戲擦身而過,唔容易同遊戲產生交集。」彭翼寰、譚志成及鄭賽珠3位年齡加起來年逾200歲,3人皆是首次接觸電競,但打起電競來仍然不遜於年輕人。踏入花甲之年的彭翼寰指當初是出於好奇而參加,接觸過後更迷上電競這項活動,覺得很好玩、很刺激,更是一個很好的橋樑,可以促進與年輕人接觸及溝通。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AM730, 8 April 2021
長者學生組電競隊 加強了解 打破世代隔閡
電競打機絕不是年輕一輩的專利,銀髮族亦可樂在其中,不單增加生活樂趣,亦可打破世代隔閡。有中學舉辦長幼共融電競比賽,讓年輕人藉教導長者如何控制遊戲,學習如何關心及體諒他人,並可增加個人自信心,而有參加的長者亦坦言,透過打機可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與兒子的話題亦多了,現冀疫後可以兒孫一齊玩電競。年逾70歲的鄭賽珠在疫情下減少外出,感生活百無聊賴,在長者中心的月刊上意外發現「銀髮電競造王者大賽」,「膽粗粗」報名盼和年輕人組隊與其他人較量。她笑指,透過遊戲首次體會到長幼共融,「初期打機時,覺控制左右前行好難,好在同學們每周悉心教導」,慢慢亦對自己有信心。她直言「(依家)玩到廢寢忘餐,還比兒孫玩得更投入」,冀盼疫情過後能與兒孫一齊玩。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MingPao, 19 March 2021
殘疾運動員受訪報道結集成書 浸大冀建殘疾運動員資料庫
殘疾運動發展多年,浸會大學去年安排學生訪問多名殘疾運動員,並把報道作品印刷成作品集,未來希望集結成書,建構專屬殘疾運動員的資料庫。浸大今學年增辦「香港中文媒體的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通識課程,讓3、4年級學生修讀。新課程與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合辦,除探討本港殘疾運動發展,學生亦須親自採訪殘疾運動員。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Bastille, 18 March 2021
浸大生訪殘疾運動員 奮鬥故事集結成書
本港殘疾運動員屢創佳績,惟港人所知不多,浸會大學今學年開辦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的通識課程,三十二名來自不同科系學生,分組訪問十六名殘疾運動員,將其奮鬥故事集結成書並上載至社交媒體。籌辦課程的傳理學院專業應用副教授趙麗如指,本地傳媒較少報道殘疾運動,冀逐步建立殘疾運動員資料庫,加深外界認識,促進共融。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Sportsroad, 18 March 2021
浸大開設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通識課 宣揚傷健共融概念
【體路專訊】香港浸會大學在上個學期與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合作,開辦有關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的通識課程,32位學生透過採訪16名殘疾運動員後,由傳理學院將訪問文章結集成書出版。殘疾保齡球運動員周培堅及羽毛球運動員蔡詠琪昨日(18日)則出席由學院舉辦的分享會,並對成為訪問主角感到榮幸。籌辦課程的趙麗如副教授期望日後能為殘疾運動員建立資料庫,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奮鬥經歷。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Oriental Daily, 18 March 2021
殘疾運動員故事結集面世 浸大學生感動撰文
首本由大學生班底打造,記錄殘疾運動員故事的結集面世!作品集由香港浸會大學首批修讀「香港中文媒體的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通識課程的學生聯合撰寫,是全港首個同類通識課程,有份接受訪問的殘疾人保齡球手周培堅大呼訪問難忘,並使他重新憶起自己投身保齡球的初心,另一受訪者、殘疾人羽毛球代表蔡詠琪則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更多殘疾人大膽接受自己的缺陷,勇敢表達自己。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Apple Daily, 18 March 2021
傷健共融|浸大開辦媒體與殘疾體育通識課 冀建立資料庫記錄運動員奮鬥故事
浸會大學上一學期與殘奧會合辦有關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的通識課程,修讀學生早前訪問16位殘疾運動員後,學系將訪問功課輯錄結集出版,受訪的保齡球運動員周培堅表示以往從未想過能成訪問主角,感到喜出望外,籌辦課程的趙麗如副教授則指冀日後能為殘疾運動員建立資料庫,促進傷健共融。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Oh!pama, 18 January 2021
【親子動畫】媒氣公司聯乘理大浸大 推正能量原創動畫教環保
跟小朋友講硬道理,很多時都事倍功半,用遊戲或動畫效果來得更大。煤氣公司最近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合作,推出「綠火焰計劃 — 愛・綠・識「童」學天地」原創動畫短片,為幼稚園和初小學生,發送關愛共融、環保和生活常識等訊息,寓娛樂於學習。
TOPick, 18 January 2021
煤氣公司與兩大學合作製兒童動畫 盼助幼童疫景自學
疫情下本港學校仍未能回復正常上課,網上教材由其重要。為幫助大學生
增加實習機會及為小學生提供網上教材,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展開教育動畫
製作項目「綠火焰」計劃,希望讓學習製作動畫的學生體驗與客戶合作,
同時教授煤氣相關的安全信息。
HK01, 18 January 2021
煤氣公司伙理大及浸大生 製作動畫短片教材 供學生在家免費學習
疫情持續近一年,網上教學成為新趨勢。煤氣公司與理大及浸大學生團隊合作,以疫情及煤氣安全資訊為主題,製作四條動畫短片,供小學及幼稚園生在家免費學習,同時促進親子交流。
Smart Parents, 27 January 2020
煤氣公司綠火焰計劃愛・綠・識「童」學天地」商校合作首推正能量動畫
煤氣公司最近與理大和浸大合作,推出四段生動有趣的原創動畫短片,希望以活潑的畫面,將關愛共融、環保和生活常識等,透過充滿正能量的表達手法,為幼稚園和初小學生帶來喜悅之餘,更可以成為教材和親子活動材料,寓娛樂於學習。
Headline Daily, 26 January 2021
煤氣公司浸大合作 推正能量原創動畫
小朋友在家學習,優質教材好重要。煤氣公司同理大及浸大合作,推出咗四段生動有趣嘅原創動畫短片,將關愛共融、環保同生活常識等,透過充滿正能量嘅表達手法,等幼稚園同初小學睇咗開心之餘,仲成為教材同親子活動材料,寓娛樂於學習。
Ming Pao, 18 January 2020
【Emily】大學生製動畫鼓勵抗疫 由網課「悶局」講起……
【明報專訊】學校繼續停面授課,唔少家長、教師會搵網上學習資源,畀子女、學生喺屋企學習。煤氣公司上年就同浸大、理大合作,透過大學生喺課堂上學到嘅繪畫技術,製作短片畀10歲以下嘅小朋友免費上網睇,其中有短片以疫下網課為主題,希望鼓勵社會一齊抗疫。
Sing Tao, 12 January 2021
大學生製動畫 宣揚正能量抗疫
(星島日報報道)動畫以輕鬆手法,宣揚正面訊息。煤氣公司與理工大學及浸會大學合作,邀請熟悉動畫設計的大學生,為受新冠疫情影響,須留在家中上網課的學童,創作四段生動有趣的動畫短片,帶出抗疫正能量及煤氣知識。有學生指,通過動畫鼓勵親子互動,而與企業合作的寶貴經驗,有助未來邁向動畫師的發展。
Sing Tao, 12 October 2020
【教育要聞】浸大新制通識見成效 新開課程「爭崩頭」
(星島日報報道)浸會大學三年前改革通識課程,分架構及階段推展至不同年級,浸大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修讀課程後,學生在溝通能力、解難能力和對社會投入感等方面均有提升,本年度新開的總整課程,不少在開學前已「爭崩頭」。他又指新制通識推行後,校方歡迎各院系提交計畫書開新科,已推出不少嶄新科目,強調會以課程設計為主要考慮,不會限制科目主題。
Sing Tao, 12 October 2020
訪殘疾運動員 分享勵志故事
(星島日報報道)浸會大學新制通識課程架構下,今學年首推十六個高年級的總整課程,不少科目未開課,學生已「爭崩頭」,包括由新聞系講師任教有關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員的課程。有學生原先對新聞採訪流程、殘疾運動等感興趣而選修,上課後對關顧殘疾運動員和籌備活動等有更深入了解,盼以不同形式媒介記錄殘疾運動員的故事,並會在社區舉辦分享會。
*此為通識總整課程之科目
Read More
Academic Year 2019/2020
Ming Pao, 11 February 2020
浸大收2000愛心口罩 助失明者共融館
【明報專訊】社會唔同階層都急需口罩,浸大創新服務學習中心上星期展開徵集口罩計劃,經中心收集同協調,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共融館兩機構已收到有心人所贈嘅近2000個口罩;中心已開始新一輪收集,希望幫更多人。
中心總監陳璧瑩(Cindy)話,唔少有心嘅職員、老師都好關心基層夠唔夠口罩,想幫佢哋,同時又考慮到口罩難求,所以講明計劃係「一個都收,集腋成裘」。
Kong Gu, 14 February, 2020
口罩轉贈!有愛OL自發四出交收︰老闆好支持
香港浸會大學創新服務學習中心總監陳璧瑩Cindy指,現今市面「一罩難求」,不少基層及殘疾人士都難以買到口罩,令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在家工作的她和同事忽發奇想,因現時工作時間較彈性,假如大家一起四出收集口罩,之後再運用工作上的人脈,為有需要人士解燃眉之急,實在是一舉兩得。
am730, 14 February 2020
努力奮鬥 不忘初心
剛踏進新一年—二零二零,CP2Joy很榮幸被「港.故仔」(https://youtu.be/etjr3udf_y4)邀請做一輯專訪,以「香港七百萬人,成就不一樣的故事」為題,分享公司創辦人—我張世豪的求學和創業之路,細說一個嚴重肢體殘障人士,由特殊學校、職訓局、英國大學畢業,到公開就業,其後幸獲「利希慎獎學金」於浸大完成碩士課程,繼而踏上創業之路。衷心多謝浸大公關部門、特教生支援部門項目主任—陳麗芳小姐、創新服務學習中心—陳壁瑩小姐、「港.故仔」( http://bit.ly/2TjvLau )拍攝團隊—Mandy and Wallace和電腦科學系鼎力支持下,整個拍攝過程才能順利完成。
Academic Year 2018/2019
Master Insight, 8 June 2019
藏書票價值重現
「到此票遊」連結香港社區藝術
藏書票起源於15世紀歐洲,書本主人為了在書上標記擁有權,在書籍的扉頁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小型版圖,於是便有了藏書票。由於這是歐洲貴族的標準,一般會加上拉丁文標記──EX-LIBRIS,意指「來自某人的藏書之中」。在上世紀30年代出現香港第一張藏書票,由於書籍的普及化,藏書票由「立票留名」的功能轉變為具藝術價值的收藏品,後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興盛一時,更成立了香港藏書票協會。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和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聯合主辦「到此票遊」,展出逾60幅分別由香港藏書票協會會員捐贈,以及由浸大視覺藝術院修讀「20世紀藝術」的學生為香港社區藝術品而設計的精選書票。
Lion Rock Daily, 5 June 2019
浸大「到此票遊」展貼地藏書票
學生作品現本土風情 當代藝術融入社區
為了在電子化的世代下重溫藏書票的美態,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由即日起至8月9日於該校圖書館,舉辦為期4個月「到此票遊」藏書票展覽,部分作品出自該校學生手筆,展現本港獨有的風土民情。
Metro Daily, 5 June 2019
新聞專題 消失的藏書票「復活」
不少人喜歡收集郵票、舊鈔票,歷史愈久,數量愈少,愈具收藏價值。大家有否聽過藏書票?這個較郵票歷史更悠久的東西?
藏書票起源於15世紀歐洲,印刷技術還未發達,書籍非常罕有,書本的擁有者在扉頁貼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小型版畫,以作「記號」。這種文化藝術,經歷500年歷史,從西方傳到東方,更成為當下愛好者的珍藏。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博士表示:「大約在1930年,文學家葉靈鳳設計的第一個藏書票傳入香港,到了80年代,香港開始出現藏書票的活動,不同的文人雅士如董橋先生等開始收集或創作藏書票,一群愛好藏書票的版畫家更成立了香港藏書票協會。」藏書票主題既廣且深,可以是是書本主人的個人特色、職業、喜好;也可是歷史事件、抽象主題。
Ming Pao, 6 May 2019
社區藝術品 化作藏書票
浸大生盼街坊學懂欣賞
【明報專訊】翻開書本,一幅小型版畫映入眼簾,還印上書籍主人名字。追本溯源,書籍曾是珍貴之物,為免被偷竊,人們製作版畫做「藏書票」,顯示擁有權。隨書本普及,藏書票功能漸失,現變成收藏品。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近日以同樣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被攀爬的社區藝術品為題,設計成藏書票,希望大眾更重視平日擦身而過的藝術。
Sing Tao Daily, 5 June 2019
浸大生設計藏書票傳承文化
(星島日報報道)古時的西方社會,書籍被視為珍貴物品,故書籍主人通常會在書中扉頁貼上自己的藏書票,以標記擁有權,惟此文化已式微。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與浸大圖書館合辦「到此票遊」展覽,當中包括三百多張由浸大視覺藝術院學生設計、以香港社區藝術等方面為題的藏書票。浸大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指,學生在籌備過程中須到社區實地考察,故展覽在把此消失中的藝術連結至現今社會和推廣社區藝術的同時,亦可令學生實踐服務學習。
Ta Kung Po, 6 May 2019
藏書票喚醒社區關注公共藝術
【大公報訊】記者梁靖怡報道:「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身邊的藝術,我們通過把他們習以為常的公共藝術繪在藏書票上,喚起他們對藝術的認識。」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鼓勵學生走訪社區,將社區藝術元素融入藏書票設計,即日起至八月九日在浸大圖書館展出,並開放予公眾欣賞。
Wen Wei Po, 5 June 2019
浸大藏書票展 展港風土民情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楊曉瑩)電子化的世代下,人們漸遺忘書本的價值,但在15世紀,書籍被視為珍寶,主人甚至會製作獨一無二的藏書票貼在書上,標示擁有權。為重溫藏書票的美態,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正在該校圖書館舉辦「到此票遊」藏書票展覽,部分作品出自該校學生手筆,展現本港獨有的風土民情。
Sky Post, 6 May 2019
製作人面動畫 助學生改善EQ
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大部分人也不會察覺自己的表情變化。人面動畫比一般動畫更着重活現角色的神態表情,製作過程更有助了解表情背後的情緒反應,從而培養同理心。香港浸會大學較早前為中學教師舉辦人面動畫製作工作坊,冀推廣與德育課程結合,幫助中學生學習情緒管理。
Master Insight, 2 May 2019
趁香港還有我們——
填詞人周耀輝鼓勵大學生憑歌寄意
《趁香港還有我們》演唱會是34位學生親自連結社會上不同職業、背景人士,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及情感世界,為各受訪者作上一首屬於他們的歌曲。
著名填詞人周耀輝博士(下稱耀輝)為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開辦的「歌詞創作班」一直深受不同學系同學歡迎,被喻為浸大文學院的「神科」。今年第八年特注入「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元素,讓34位學生親自連結社會上不同職業、背景人士,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及情感世界,花上考試後2個月的課餘時間籌備及策劃畢業作品演唱會,為各受訪者作上一首屬於他們的歌曲。
Ming Pao, 18 April 2019
浸大生東莞交流 設計公園藝術椅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公共藝術」科目,本學年與校內的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合作,讓學生跳出香港到東莞交流。學生需運用課堂所學貢獻社區,分組為當地文化創意場所「燕嶺園」的公共空間構思公共藝術品,有組別構思圖形的莞木椅子,讓到訪者休息,所有模型成品預計8月在當地展出。
Sing Tao Daily, 18 April 2019
浸大生「服務學習」
為東莞設計公共藝術品
(星島日報報道)「服務學習」不僅是做義工,以藝術也可以貢獻社區。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公共藝術」課程,首次加入服務學習元素,讓學生為東莞一個文化創意園區,設計公共藝術品,設計有望製成實體放置於園區內。有學生設計座位與「傳聲筒」,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之餘,亦展現傳統文化一面。
Ta Kung Pao, 17 April 2019
亞洲首建藏書票資料庫網站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報道:藏書票用於貼在書本封面內外,作為自己藏書的標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製作,但其具有藝術價值。繼「香港藏書票協會成立三十周年暨電腦藏書票展」開幕之後,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圖書館和視覺藝術院在浸大區樹洪紀念圖書館舉辦「到此票遊」藏書票展,展出約六十幅由香港藏書票協會會員捐贈的藏書票,以及視覺藝術院學生製作的藏書票精選作品。同時亦舉辦名為「消失中的藝術:藏書票與香港」的網上藏書票圖像和文獻資料庫發佈會,此為亞洲首個藏書票圖片和文獻資料庫網站。
Apple Daily, 10 April 2019
「歌」頌34個大城小故事
周耀輝「導」出段段不同人生
「讓存在有些歌曲,有天地聽到」,節錄自許廷鏗的《人曲》,填詞的是周耀輝。他是詞人,認為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首歌,把訊息寫到了流行曲當中;他也是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於是把這個願望付諸實行,透過校內歌詞創作班,讓34位同學遊走城市,依照主題尋找受訪對象,聆聽對方故事,再為他與她寫一首歌,更舉辦兩場演唱會,把段段不同的人生搬上舞台。「其實係為社會上我哋好少聽到佢哋聲音嘅人,去為佢哋寫歌。」最終,天地聽到了34個存在的故事,但願之後還有更多。
Ming Pao, 10 April 2019
浸大作詞班 訪不同職業化成作品
塵爆學生譜詞述傷後心聲
【明報專訊】「青春的烙印 終於可令我 一生都誓要英勇」。她穿著短裙,不怕被人看到腳上的疤痕,在舞台演出,感動現場不少人。歌詞中的主角是她,寫詞的也是她。與班上另外33個同學不同,她寫的是自己去年11月經歷校內塵爆受傷的事。因修讀著名填詞人兼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周耀輝的「歌詞創作班」,浸大生任詠廷經手術住院後,將歌曲《燃後》送給自己。
Sing Tao Daily, 10 April 2019
周耀輝教路 浸大生寫歌記社會故事
(星島日報報道)社會上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過着不同形式的生活,都擁有值得被書寫、記錄的獨一無二的故事,這是香港著名詞人、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周耀輝,希望修讀「歌詞創作班」的學生學會的道理。為引導學生以歌詞創作關懷身邊的人和事,更緊密地連繫社會,首次注入「服務學習」元素,要求修讀同學,各自為不同背景的人寫一首歌詞,「唯有用心觀察社區,融合自身感受,所寫的詞才會擁有靈魂。」
TransFeed, December 2018
與陳璧瑩小姐對話
Interview with Ms Cindy Chan
今次我們有幸邀請陳璧瑩小姐作為嘉賓,她是創新服務學習中心總監。中心成立於2017年12月,主要目的是為服務學習機會的發展提供支援,以切合社區的需要及促進社會進步。
Our guest this time is Ms Cindy Chan,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Innovative Service-Learning (CISL). CISL was established in December 2017 and aim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at meet community needs and foster social changes.